作家馬家輝。記者何定照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香港回歸中國20年,著有以香港史為背景的《龍頭鳳尾》作家馬家輝,受訪談其小說反映的香港歷史。以下以第一人稱表示:我寫《龍頭鳳尾》,是以香港淪陷(遭日本占領)前的1930年代為背景,我台大心理系畢業,博士班讀社會學,對從30到50年代因為不同理由來香港的人,在面對不同關係下最後的心理因素和行為感興趣,這也是我「香港三部曲」的第一部曲,第二部曲會處理50、60年代,第三部曲處理70、80年代。我觀察香港歷史覺得,香港總是不斷有人為了不同理由來了又走,有些準備立足,有的是過客。1967年左派反英抗暴時,連台灣社會都人心惶惶,覺得解放軍很可能會來到香港,包括跟英國政府交好的高等華人都設定撤退計畫。這就是香港的宿命,不論是移民、難民、偷渡,甚至掌握權力的人,都一直因為各種狀況想著要離開還留下,作出不同選擇。這一代代香港人,都是因為不同理由住在香港。近年自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越來越高,要注意的是,身分認同不只是2014年雨傘運動後的事。早在1960、70年代港英政府時期,就有香港中文大學、港大學生推行香港本土運動,把港人身分認同弄出來,這是因為1967年香港暴動後,香港政府改變管制方法。1960年代錢穆等人成立香港中文大學,這不僅是中華傳統,也是本土。我們理解到的香港,不論制度、醫療、教育,都在70年代形成,那時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也已經形成,只是這身分認同始終是個多元複數。《龍頭鳳尾》2016年在台出版,10月底在內地出版,內容牽涉到人性、黑社會等,但真正關注的是時代邊緣人的選擇問題,包括那些出賣情報給日本鬼子的英奸、法奸。這書在內地流通都也沒問題,還進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後五強。我寫黑社會,香港本來就是警黑不分家,就像電影《無間道》描述的一樣。黑社會是社會管制團隊的一部分,港英政府時,英國政府得分家,讓不同地區包括尖沙咀、旺角等黑道,開不同餐廳、夜總會,這也幫助港英政府鞏固97政權。黑社會也有愛國的,我就是從黑社會視角創造故事。至於小說場景選在灣仔,一是我個人出生、成長都在灣仔,二是我第一部是寫30年代,當時香港發達地區只有灣仔,灣仔就是現在的中環,是重要的民間活動的場景。這小說中有些粵語,我常覺得內地對粵語等嶺南語言有種歧視。他們有種偏見是,內地作家用方言寫故事可以,像山東的莫言、山西的賈平凹等人,評論者會討論作家語言和文學的關係。但當小說中用到嶺南語言,特別是香港作家用嶺南語言,就會說這是因為香港作家不懂規範漢語,因為中文不好,才用廣東話來寫,不知道我是特別選擇這種語言,因為這樣最能精準表達故事感情。另一方面,內地對香港題材也不是最重視,我想我若是上海、北京作家,透過其語言,可能被擺定的位置不同,因為這是他們熟識的題材。香港作家馬家輝。記者何定照/攝影 分享 facebook

7087DA09403648A0
arrow
arrow

    hollyy532s6r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